宋以后的广州府及其开垦

时间:2017-01-20    浏览:5669   来源:绿田建筑


前几天读朋友转xacr车友Btonline的《详细讲解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区别以及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一文,里面提到广东人的组成与由来,大致回顾了自秦汉征服南越百族,以及唐宋两朝汉人从中原迁往广东的历史。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沙田的拓殖,对形成我们现今珠三角的人文地理与城市格局,有着更重要的影响。该文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广东人由三大群体组成,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因此也有三大语言:粤语(即广府语)、潮汕语、客家话。”而这条线索里面还包含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所谓的三大群体,或应称三大民系。中原文明分别沿北江、西江以及东江三条河流迁徙至现广东的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组织了水向不同的流动和汇聚,而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易于开发,成为先民们定居的首选。河水的流动支持了物资运输及人员交流,成为文化、商业等传播的纽带。不同的地理特征、不同的文化来源、不同的发展轨迹,逐渐形成了岭南地区的三种亚文化,即广府、潮汕、客家。

这里同时需要区别几个概念,一是“广东”,二是“广府”,三是“广州府”。

现在的广东其名称由来,大致认为是从宋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后复置的岭南道,997年所设的广南东路,其治所设于广州,是广东的由来。元时广州路属江西行省广东道。

“广府”有两个概念范畴,一是地理历史上的,一是社会文化上的。地理上“广府”一词从隋唐时期已有出现。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中:“臣所领州,在广府极东界上,去广府虽云才两千里,然来往动皆逾月。”后晋沈朐《旧唐书》中亦有载:“广州中都督府,隋南海郡。武德四年。讨平萧铣,置广州总管府,管广、东衡、洭、南绥、冈五州……七年,改总督为大都督。九年……十一州隶广府。”唐代文献中常以取全名中的首字和末字作简称,所以“广州都督府”简称“广府”。

文化上的“广府”与Btonline提到的“三大群体”类似,学术上应是“民系”的概念。广东地区从唐至元逐渐形成的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汉民系,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地理环境里,南迁中原汉人以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各自独立的文化类型。其中广府系使用粤方言。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河谷平原、河口近岸等。据《广州市志》,粤方言区又可分为广府、高廉、罗广、四邑四个片区。广府属于其中的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片区。包括今天的广州、佛山、韶关、清远、肇庆、云浮、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深圳、香港、澳门。粤语方言,俗称白话的地区,大致于此。

而“广州府”则完全是州治的地理概念。“广州府”从明代设立,沿袭元代广州路的大致范围。《明史 地理志》:“广州府,元广州路,属广东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初领南海、番禺、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阳山八县。洪武十四年增置连州、领阳山、连山两县;景泰三年(1452)增置顺德县(我乡下出现了)……历朝有所调整,至清朝时广州府所治,约相当于今天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中山、珠海、新会、台山、香港、澳门,以及惠州、清远的部分地区。Fig 1 同治《广东图》。

搞清楚三大民系以及广府的概念后,另一个问题就是沙田的拓殖和形成。沙田的拓殖直接改造了珠三角的海岸线,很多现在的城市如顺德、中山、珠海、深圳、香港、澳门等,他们的成陆就是在这个时期。如果没有沙田的拓殖,这些地方还是海中的小岛或是汪洋大海。Fig 2(华南理工大学冯江,根据《Tigers,Rice,Silk & Silt》改绘)


自秦汉至隋唐,中原文化分别沿西江、北江和东江传播至岭南。

西江是珠江主流,中原文化最初主要沿西江传入。很多人在封开一带的河谷定居下来,并延至南海番禺(今广州)。沿北江南下的移民最初到达韶州和南雄一带,唐代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打通了南北交通的重要纽带,自此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的声教日近矣”(明丘浚)。而东江走廊在秦时设有龙川、博罗两县,龙川县令赵佗在秦亡后自立南越国。到唐宋时也有发展,苏轼曾被贬至惠州,但一直不如西江和北江。

整个三角洲地区从宋以后成为发展的中心,刚才提到的封开、韶州、博罗等地的人口也往这里聚集,伴随着围垦逐步盛行,(围垦是在沿江、沿湖或沿海的滩地上通过修筑堤坝而进行垦殖的一项工程技术)使得海拔较低的浅滩地区逐渐成为聚居地,也逐渐把珠三角的海岸线不断向南推移。一些原来是海中的岛屿,包括圭峰山、了哥山、大良、番禺沙湾等的台地周边区域逐渐成陆,改造了自秦汉的老三角洲地貌。这些地区是民田区的主要部分,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三水、花都的部分,乐平、炭步,禅城、南海、番禺沙湾水道以北,顺德龙江、容桂、大良、陈村,新会的荷塘等。

至明清时期,围垦达到高潮,土地开发使得可灌溉的农田面积大大增加。立足于上文提到的民田区,继续往南开垦,靠近海岸的低洼地区开始被人工拓殖为沙田区。从沙湾水道以南、顺德桂州、香山小榄到新会江门一带开始,进入了新的大规模沙田拓殖时期。沙田和民田本是税赋规则中的名称,在这里用以划分围垦成陆的民田区及明清以后开垦成为耕地的冲积平原区。“珠江三角洲的历史首先应该是广袤的冲积平原的形成和土地开垦的历史。”宋代以前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海路交错区,发展较慢,而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沙田的大规模开发,则真正形成了大片的田地和村镇。Fig 3 (华南理工大学冯江)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或曰:古时五岭以南皆大海,故地曰南海。其后渐为洲岛,民亦蕃焉。东莞、顺德、香山又为南海之南,洲岛日凝,与气俱积,流块所淤,往往沙潬渐高,植芦积土,数千百畮膏腴,可趼而待。”自此,珠江三角洲大致格局形成。

粤ICP备16116467号